当前位置: 首页 > 张维达经济学奖学金 > 纪念文章 > 正文

纪念文章

学海无涯 云程有路——张维达

发布时间:2011-05-25      点击数量:

(原载于《yl6809永利官网报》2002年1月17日第44期 作者谢地)

张维达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著述丰厚,桃李满天下,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和学生们的普遍爱戴。他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的成就、思想和精神都是有待深入挖掘的富矿,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也许我的语言十分贫乏,但我还是要尝试着描绘一下张维达教授在学生们心中的形象,以此来纪念张维达教授执教50周年。

作为张维达教授的学生,我们感知到的张维达教授的第一大印象是:学识渊博,诲人不倦。张维达教授是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人,我们常常惊讶于他的渊博,很多博士生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去先生那里请教,发现张维达教授不仅具有非常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功力,而且具有丰富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各学科的知识,似乎无论是什么问题都能给你提出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学习和研究建议。在张维达教授的谈话中经常充满了哲学的思辨色彩。其实,如果熟悉张维达老师求学治学经历的话,我们可能就不会对张维达教授的渊博感到惊讶。

青年时代,张维达曾就读伪满时期的商业专科学校,后来就读于东山行政学院银行专业之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研究生班学习。在研究生时期,开始系统研读《资本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留校任教后,讲授过统计学、哲学、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经济学》,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了极具包容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政治经济学专业主流研究方向。独特的求学和治学经历,使得张维达教授特别善于从实际出发捕捉经济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又使这些研究建立在厚重的经济理论基础之上,并不断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在张维达教授这里,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各学科理论基础这样一个判断的含义。张维达教授也经常告诫他的学生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要下功夫,不能浅尝辄止,基本原则不能动摇,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要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在研究经济运行、经济发展问题时形成的有益的方法;博士生不仅要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资本论》这一课,也要补应用经济学的课,要理论联系实际。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张维达教授除了精心指导博士生外,每天还要应付大量的来自校内外的各种咨询、征求意见、给著作出版写序言、给成果结项写鉴定,等等。以一个"年轻人"的眼光来看,有时都会觉得不胜其烦。但据我观察,张维达教授总是不惜时间精力地去接待每一个来访者,从修改文字到热情地提出建议,总是娓娓道来,令每个来访者不虚此行。当想到张维达教授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时我们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敬意。

作为张维达教授的学生,我们感知到的张维达教授的第二大印象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张维达教授是异常勤奋的人,虽年过古稀,仍笔耕不辍,案头总是堆放着似乎永远也干不完的工作:正在创作的新论,正在修改的博士论文以及需要动笔的各种各样的工作。每当看到这种情形,学生们忍不住想劝张维达老师:如此年龄,应该少些案牍之劳形,多一些颐养天年之乐吧!但张老师的回答经常令我们汗颜,他说:工作总是有人要做,趁着能工作,就应该努力去做!所以,作为张教授的博士生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每次拜访老师归来,就会增加一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勇气和精神动力。

张维达教授在大学里没有一官半职,在常人看来,似乎完全没有必要去关心所谓应该"肉食者谋之"的事情,但张维达教授不然。很多在职博士生都有体会,在与他的谈话中,除了学问外,出现最多的就是我校经济学科怎样发展?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博士点怎样建设?研究梯队怎样构筑?等等诸如此类问题。我觉得在以张维达教授代表的许多老先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是非常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作为张维达教授的学生,我们感知到的张维达教授的第三大印象是高屋建瓴,大师风范。早在50年代,张维达教授就在《经济研究》上发表长篇论文与前苏联专家商榷。从那时开始,张维达教授就一直站在经济理论的最前沿和制高点,他指导的博士论文选题也是如此。我曾经几次到北京为张老师即将答辩的博士生送审论文,有多位在京的著名经济学家对我讲:你们是身处东北,没有北京这样好的研究条件,但张维达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选题都非常好,都是经济理论与实际发展过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或热点、焦点问题,这一点你们丝毫不比北京逊色,甚至有超越。

由于始终掌握经济理论研究的制高点,我们感觉到:张维达教授在指导博士论文选题及写作的过程中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切中要害,化腐朽为神奇,使博士生在论文写作中能够曲径通幽,豁然开朗。在这里我想讲一下,我亲生经历的一段感受。1994年我到日本研修,师从在日本产业组织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上井教之教授,进行中日产业组织政策比较研究。因为这段经历,又经过导师张维达教授同意,我比较早地确立博士论文的研究领域,即研究产业组织优化与经济集约增长问题,并很快提出博士论文研究与写作的大纲。老实讲,我当时以为,产业组织理论是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崛起的、越来越热门的应用经济理论,我又在日本系统地学习过,而导师肯定不如我熟悉,所以当时颇为得意。

大家知道,要研究产业组织与经济集约增长问题,必须首先在理论上解决一个难题:即要明确界定在经济增长理论中,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因素的"组织"要素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或者说需要结合经济增长实际重新诠释"组织"的含义,还产业组织在经济增长中的应有的地位,进而建立产业组织优化与经济集约增长之间的内在关联。张维达教授基本上同意我的大纲,但是非常明确地提出,要重新界定"组织"的含义,确立产业组织合理化在经济增长、特别是经济集约增长中的作用,关键是打通企业组织与产业组织的关系!我听了以后心里暗暗吃惊!因为,这些是我没有写在大纲里的但正在思考,同时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没有新的方法论支持,这个研究是很难进行下去的。此后,我用了大量的时间潜心思考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最后运用"自组织"理论论证、证实了企业组织与产业组织的某种同一性,打开这个理论上的"死结",顺利地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这段经历也使我懂得了"大师"的含义,什么是大师:大师应该渊博,但大师不一定对一些具体领域都具有详尽的知识,大师具备的是不同于常人的洞察力,抽象力,能够拨云去雾,指点迷津!张维达教授就具备这种高屋建瓴的大师风范。

作为张维达教授的学生,我们感知到的张维达教授的第四大印象是精益求精,治学严谨。每一个已经毕业的张老师的博士生可能都有过论文被先生"残酷"修改过的痛苦而又温馨的记忆。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是先生使用一支非常廉价的红色圆珠笔,把我们的论文改得面目全非。观点、方法要改不用说啦,从整体结构到字词句章,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细细地改过啦!讲一个笑话,我的孩子看了我被先生改过的博士论文初稿对我说,我写的文章不如他,理由是他的作文没有被老师做过那么多的改动!我想,正是这种"残酷"的修改,才改出了博士论文和博士学位,才改出了一种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今,我们留校任教的博士生们已经在开始像张老师一样"折磨"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啦!借这个机会,我想奉劝在读博士生诸君:一定要忍受住这种"折磨",不经历这种"折磨",就不可能由必然王国上升到自由王国!

作为张维达教授的学生,我们感知到的张维达教授的第五大印象是:德艺双馨,人生楷模。常言道:"学深人之师,德高人之范"。张维达教授不仅学问做的博大精深,堪为人师,而且为人正直、善良、对学生总是给以慈父一般的关怀,待人周到、细腻,令人感动。我校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刚刚建立时,学校配套服务不到位,张老师指导的博士后人员最初曾经住在他的家里,学校分给宿舍以后,没给家具,张老师就把自家的桌椅等送给他们使用。对外地博士生更是关怀有加,经常在家里为他们改善生活,我们这些校内的学生也跟着蹭了不少好吃好喝。每年博士生答辩前后,张维达教授都会仔细研究聘请哪些国内知名专家来评审论文或参加答辩,亲自过问并安排答辩专家来长的时间、住宿及活动等事宜,甚至每个专家饮食偏好都挂在心上,请工作人员尽可能安排,这些令来长专家非常感动。大家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感到心里踏实。所以,我们觉得,师从张维达教授,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增长了学问,而且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会使我们终生受益的。

我勾勒张先生的五大印象不一定准确,但却表达了我对先生的爱戴与崇高敬意。并以此文,向我校为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为各自的研究领域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老先生们致以新年的祝福与无限的敬意!